中国实施商品二维码新国标 支持商品信息“一码查全”

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-07-24 13:33:03 来源: 原创

 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(记者 刘亮)记者23日获悉,7月起,中国新修订的《商品二维码》国家标准正式实施。今后消费者只需扫描商品上的一个二维码,就能同时获取价格结算、产品溯源、数字标签等所有需要的信息。

  新标准实施后,二维码将会呈现如下特点:国内外通用,符合国际标准,出口商品也能“一码通行全球”;信息全面,一个二维码就能显示商品身份、生产批次、数字标签、环保数据等信息;安全可靠,通过建立备案和检测机制,防止虚假二维码在市面上使用。以出口商品为例,企业只需在包装上印一个网址型二维码,就能同时满足相关标签法规规定、出口要求和营销功能需要。

  新标准实施后,对于生产企业来说,扫码就能实现出口商品的全程追踪,有效防止“串货”等现象发生。通过扫码,也可以随时查看产品详细成分或配件、相关检测报告等。对于销售方来说,收银系统能自动识别到商品保质期等信息,自动拦截过期商品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扫码便可获取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,不再被“扫码陷阱”欺骗。同时,通过国家平台提供统一技术支持,技术服务商的开发成本也会有所降低。

  专家表示,新标准将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,有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通过二维码可以实现单品级质量监管,也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。目前,国家二维码综合服务平台已开放企业注册。相关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标准,帮助企业用好二维码,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。(完)

gaibaogaoxianshi,2022nian1yue1ri~4yue16riziboquanshixinjianshangpinzhuzhaichengjiaotaoshuwei5961tao,chengjiaomianjiwei75wanpingfangmi;er2023nian1yue1ri~4yue16richengjiaotaoshuwei10417tao,chengjiaomianjiwei133wanpingfangmi,chengjiaotaoshuhechengjiaomianjitongbizengsufenbiewei75%he77%。该(gai)报(bao)告(gao)显(xian)示(shi),(,)2(2)02(2)2(2)年(nian)1(1)月(yue)1(1)日(ri)~(~)4(4)月(yue)1(1)6(6)日(ri)淄(zi)博(bo)全(quan)市(shi)新(xin)建(jian)商(shang)品(pin)住(zhu)宅(zhai)成(cheng)交(jiao)套(tao)数(shu)为(wei)5(5)9(9)6(6)1(1)套(tao),(,)成(cheng)交(jiao)面(mian)积(ji)为(wei)7(7)5(5)万(wan)平(ping)方(fang)米(mi);(;)而(er)2(2)02(2)3(3)年(nian)1(1)月(yue)1(1)日(ri)~(~)4(4)月(yue)1(1)6(6)日(ri)成(cheng)交(jiao)套(tao)数(shu)为(wei)1(1)04(4)1(1)7(7)套(tao),(,)成(cheng)交(jiao)面(mian)积(ji)为(wei)1(1)3(3)3(3)万(wan)平(ping)方(fang)米(mi),(,)成(cheng)交(jiao)套(tao)数(shu)和(he)成(cheng)交(jiao)面(mian)积(ji)同(tong)比(bi)增(zeng)速(su)分(fen)别(bie)为(wei)7(7)5(5)%(%)和(he)7(7)7(7)%(%)。(。)

童年那么长,原来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啊!

 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安全战略教研室大校副主任张弛30日对《环球时报》表示,导致东南亚国家担忧的真正根源是美国,推动地区国家选边站队的是美国,而不是中国。观察美国推动所谓“印太战略”可以发现,其一向惯于用分而治之和操弄意识形态的手法,通过制造矛盾和对立来操控其他国家。他认为,“在亚太地区,美国推行的是排他性的多边主义,主旨是希望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同时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,美国的这种做法会加剧国际社会对立,推高地区对抗和冲突的风险。”

推荐内容

精彩推荐

产品推荐

假如一觉睡醒回到了高中时期
¥
368.00
4.6分
自制水路两栖钓鱼房车
¥
358.00
4.9分
柳州惊现神秘「冥界之花」
¥
3588.00
4.6分
如何看待中医题材电视剧《后浪》对中医的宣传?这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?
¥
5280.00起
4.5分
百度网盘从苹果商店下架
¥
3399.00
4.7分
毕节通报记者被打事件
¥
578.00起
4.8分

最新评论

新程序